2019-11-16

俄羅斯方塊 : 蘇聯佔領全世界的 '智力遊戲'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tetris-video-game-history/index.html

就如同歷史上許多最偉大的想法, 俄羅斯方塊也是出現在無意間.

阿列克謝.帕吉諾夫 (Alexey Pajitnov) 曾經是莫斯科蘇聯科學院的軟體工程師, 負責測試新型電腦, Electronika 60. 因此, 他以童年玩過的謎題遊戲寫了一個簡單的遊戲. 這隻程式可以協助他評估電腦的效能 -- 而且提供一些樂趣.

當時他不會知道這個會成為最偉大的遊戲之一, 最令人上癮最成功的遊戲.

1984 年 6 月, 俄羅斯方塊從鐵幕後面開始展開旅程.

俄羅斯方塊是款益智遊戲, 被稱呼為 "tetrominoes" 的幾何方塊掉落到下方區域, 玩家必須把方塊緊密排列起來. 帕吉諾夫的靈感來至於五格骨牌 (pentomino), 這種經典益智遊戲由五個方塊組成所有的不同形狀 -- 總共有 12 種 -- 目標是像拼圖把這些形狀排列在木盒裡面.

為了簡化, 他把方塊減少到 4 個, 形狀由 12 個減少到 7 個. 他稱呼這個遊戲為 Tetris, 結合了希臘數字 "tetra" (意思為 4) 以及網球 (tennis), 他喜歡的運動.

帕吉諾夫自己馬上就被迷上了. 他在來至於西雅圖的電話上表示 "我無法阻止自己不玩這個原型版本, 因為把方塊排列在一起很容易上癮", 他現在住在那裡.

在冷戰最高峰的蘇維埃創造電子遊戲不是件簡單的事. 只因為其卓越的設計才華, 俄羅斯方塊由一個怪異的測試程式轉變成全球現象.


口耳相傳

雖然俄羅斯方塊立刻在 Electronika 60 的程式開發者裡廣受歡迎, 但這種機器沒有圖形功能 -- 而且記憶體比現在的掌上計算機還要少. 使得需要有個 IBM PC 版本, 這種電腦在當時更為普遍具有更好的繪圖能力, 帕吉諾夫把這個工作指派給 16 歲的學生瓦迪姆.杰拉西莫夫 (Vadim Gerasimov 目前為 Google 工程師), 當時他在帕吉諾夫辦公室暑期工作. 遊戲散佈得很快. 帕吉諾夫表示 "就像野火燎原. 蘇聯每部 PC 都有俄羅斯方塊"

帕吉諾夫當時沒有從這個遊戲賺錢, 也沒這個打算. 想法歸於國家, 他也不熟悉把軟體當成產品銷售的方法. 人們通過口耳相傳以及複製磁片來分享俄羅斯方塊.

當時, 帕吉諾夫聽到謠言說這個遊戲可能已經跨越邊界, 開始在東歐國家區域流行. 1986 年, 他收到一個 telex 的訊息 -- telex 是傳真機的前身 -- 由羅伯特.斯坦 (Robert Stein) 所發送, 他是位於匈牙利 Andromeda 軟體公司的銷售員. 斯坦在匈牙利看過俄羅斯方塊, 他想要獲得把遊戲銷售到西方國家的權利. 他會預付許多錢.

帕吉諾夫表示 "當時我的英文真的很差, 所以我提出一些正面的回覆, 說是我很高興收到這個建議方案, 有些協議應該可以達成". 他知道直接和西方國家公司做生意可能讓他坐牢, 即使沒有賺錢, 因此他開始研究如何透過國家把俄羅斯方塊的權利賣出去.

但是, 斯坦把他的回覆解釋為同意, 馬上開始生產遊戲. 當他要開始銷售發行時, 他收到 Elorg 的 telex -- Elorg 是 Electronorgtechnica 的簡稱, 蘇聯負責監督軟體硬體出口的機構. 表示權利未被正式授予前, 他們的發行屬於違法.

最後, 斯坦得到這些授權, 1988 年俄羅斯方塊在英國和美國發行商業版本. 遊戲透過克里姆林宮主題背景和斯拉夫字母 (Cyrillic) 來顯示其蘇聯血統. 但從帕吉諾夫和斯坦之間的誤解來看, 第一次把電子遊戲從蘇維埃俄羅斯出口到西方國家是多麼麻煩 -- 這件事引起許多年混亂以及法律的糾紛, 甚至有謠言說這個問題曾經擺在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的桌上過.


Game Boy

俄羅斯方塊電腦版賣得很好, 但這遊戲賺大錢的是在其他領域 : 掌上遊戲機. 亨克.羅傑斯 (Henk Rogers), 一位居住在日本的荷蘭電子遊戲開發者和商人, 他意識到俄羅斯方塊和 Game Boy 會是絕佳的搭配, Game Boy 是一款任天堂於 1989 年於日本發佈的掌上系統. 這個系統也在北美和歐洲發行, 羅傑斯開始遊說該公司把俄羅斯方塊綁定於遊戲機一起發售, 這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已經是常態.

羅傑斯在接受電話訪問中表示 "我和美國任天堂創辦人荒川實 (Minoru Arakawa) 進行協議, 希望任天堂在每部 Game Boy 都安裝俄羅斯方塊". 他表示 "對方說 '為什麼我要俄羅斯方塊 ? 我已經有馬力歐了', 我回答 '如果你要小孩買你的 Game Boy, 那就馬力歐. 但如果你想要所有人都去買你的 Game Boy, 那就需要俄羅斯方塊.'"

羅傑斯開始要去取得一個授權許可, 很快意識到這是一項挑戰. 他已經在日本發布一個版本的俄羅斯方塊, 供應給流行的任天堂紅白機系統, 才發現有 6 家公司宣稱他們擁有這個遊戲的版權. 他表示 "我拿著觀光簽證, 搭著飛機飛到莫斯科, 追查版權來源, Elorg 這個機構 -- 要和他們談談我的想法".

到了莫斯科, 直到他請了一位口譯員之後事情才有所進展, 口譯員馬上帶他到 Elorg 去.

他表示 "她馬上知道所有一切, 那裏到處都是潛規則. 他們不會和外國人交談, 所以我也不該和俄羅斯人談話, 更不用說是和政府內部人員. 因此我在那裏打破所有規定. 他們審問了我兩個小時. 我以為他們是想弄清楚是否應該把我送到西伯利亞去."

但房間裡面的官員有阿列克謝.帕吉諾夫, 他馬上同意羅傑斯的想法. "阿列克謝是房間裡面, 唯一實際清楚遊戲一切的人" 羅傑斯回憶表示 "我解釋了商業模式如何運作, 然後成為朋友. 一周後我離開莫斯科, 簽下了俄羅斯方塊 Game Boy 的版權協定."

Game Boy 版本的俄羅斯方塊賣出三千五百萬套, 同時幫助 Game Boy 成為史上最成功的遊戲機之一. 許多人認為 -- 包含帕吉諾夫本人 -- 認為這是俄羅斯方塊的最佳版本, 在硬體和軟體之間的配合上, 建立了前所未有協調, 體現了遊戲精髓 "易學難精".


延遲收到的版費

儘管遊戲成功了, 帕吉諾夫還是沒有從裡面賺到錢.

他表示 "當問題來到所有權以及遊戲原始來源時, 裡面有許多法律上的麻煩事, 我決定讓一切進行得順利, 因此授予蘇聯科學院電腦中心 10 年權利"

法律問題最後導致任天堂和雅達利 (Atari) 家用遊戲機俄羅斯方塊版本的衝突. 1989 下半年法官做出對任天堂有利的裁判, 對雅達利造成致命的打擊, 他們已經製作出數十萬套最後沒有用的複製版本, 標題上寫著 "俄羅斯方塊 : 蘇聯的益智遊戲". 任天堂換成另外一種口號 "來至俄羅斯的樂趣".

1991 年帕吉諾夫在他的朋友亨克.羅傑斯的協助下, 離開莫斯科搬到西雅圖. 1995 年交易權利到期後, 終於開始收這個遊戲的版稅. 他表示 "到目前為止還算不錯".

1996 年帕吉諾夫和羅傑斯創辦了俄羅斯方塊公司, 來處理遊戲的版權以及衍生商品. 2005 年俄羅斯方塊公司買下了 Elorg -- 這家公司在蘇聯解體之後由國營公司轉換成民營 -- 他們掌握全世界俄羅斯方塊的所有權利. 該公司甚至對於每種方塊名稱顏色進行標準化和商標註冊 -- 官方稱呼為 Tetriminos, 而不是通用的 tetrominoes, 雖然還有許多非官方的暱稱.

俄羅斯方塊已經成為許多科學研究的主題. 有人研究發現玩這個遊戲可以有效對抗食物甚至是毒品的誘惑, 另一個發現經常玩這個遊戲會讓大腦某個部分厚度增加. 長時間玩俄羅斯方塊, 會導致玩家夢到物體掉落, 或是把現實環境用方塊來解釋, 並在心理上要重新排列 -- 這種現象被稱呼為 "俄羅斯方塊效應".

根據俄羅斯方塊公司的說法, 到目前為止, 俄羅斯方塊已經在 65 個平台上發佈過, 創下世界紀錄, 於行動設備的下載量超過十億次. 帕吉諾夫親自開發超過 100 種俄羅斯方塊的變種遊戲.

最新的版本發佈於 2019 年初, 正逢這個遊戲誕生 35 周年, 這是一款多人線上版本稱為 "俄羅斯方塊 99", 最多可以讓 99 個玩家同時一起玩. 

2010 年開始, 一項使用 1989 NES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的俄羅斯方塊版本的電子運動競賽, 在奧勒岡的波特蘭舉行, 吸引了世界上最好的玩家. 有些競賽時間會超過 30 分鐘, 在 YouTube 吸引了超過一千萬人觀看.

亨克.羅傑斯說明這款遊戲為何歷久不衰 "他不會失去任何遊戲的價值, 而且沒有其他遊戲可以取代,"

"這像是 '生日快樂' 這首歌, 已經被唱了很多遍, 但 '生日快樂' 還是一直被用相同方式來唱. 俄羅斯方塊已經成為電腦遊戲的 '生日快樂'"

2019-11-10

黑色高領如何成為創意天才的標誌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black-turtleneck-genius-artsy/index.html

聲名狼藉的企業家伊莉莎白.福爾摩斯 (Elizabeth Holmes), 去年因她的檢測實驗公司 Theranos 被指控詐欺而被起訴, 多數媒體不去討論她的公司輕率或是嚴重濫用信任, 只是討論她的服裝選擇 : 黑色外套, 黑色休閒褲, 以及 -- 最重要的 -- 黑色高領衫.

2015 年她對魅力雜誌 (Glamour magazine) 表示 "我大概有 150 件這種衣服". "(這是) 我的制服. 讓我生活簡單, 每天穿相同的衣服, 就不需要煩惱這些 -- 生活中少了一件事要去思考". 福爾摩斯的話現在聽起來格外諷刺, 把她職業生涯全部做個總結: 風格重於實際, 形象超過誠信.

看起來微不足道, 但從細節來看似乎能了解她的個性. 根據一位之前於該公司任職員工的說法, 福爾摩斯對於毛衣的品味是有意識的模仿前蘋果執行長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他擁有許多件三宅一生的高領衫, 很少有機會看到沒有穿這種衣服的時候. 他必備的服裝讓人聯想到他特立獨行的形象, 黑色高領展現出冷靜思維以及不輕易妥協. 我們可以把他視為另一類的企業家 -- 不遵守董事會規則的 "遠見者 (visionary)". 如果他穿得像是比爾蓋茲或是傑佛瑞.貝佐斯, 除了精明的首席執行長之外我們還能記得他什麼 ?

很明顯有個問題 : 為何服裝這種基本元素會累積成有如此崇高的形象 ? 答案其實很簡單. 高領的吸引力不會 : 像是經典西裝加領帶的組合看起來擁腫, 也不會像是 T 恤過時沒有特色, 在禮節和舒適之間找到切入點佔據了最佳位置. 可以高明的穿在西裝外套裡面, 也可以又休閒又舒服每天都穿.

這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被開發出來, 為馬球運動員準備的實用衣服 (因此在英國被取名為 : 馬球高領 polo neck), 最初是效益主義設計, 大都給運動員, 工人, 水手以及士兵穿的. 但到了二十世紀初, 歐洲原生波希米亞人開始發現這種衣服的優雅功能的可能性, 可以和諧與剛啟蒙的現代主義起共鳴.

高領衫在之後廣受歡迎要歸功於英國劇作家諾爾.寇威爾 (Noël Coward), 他經常於 1920 年代成名全盛時期一個人去運動. 雖然他表示他服裝選擇的理由是因為舒服, 但這馬上把大家原本的輕視轉變成指標. 不論如何, 開始流行了, 大家就視為理所當然. 精力充沛性別中立的演員瑪琳.黛德麗 (Marlene Dietrich) 喜歡穿高領衫, 搭配寬鬆的褲子, 1930 年早期有張宣傳照, 男性西裝和廣為人知的笑容.伊夫林.沃 (Evelyn Waugh), 認為 "對於好色者是很方便, 因為沒有所有煞風景的小配件, 像是扣釘或是領帶".

但高領衫真正興盛的時期要等到二次大戰結束, 後佔領的文化復興, 巴黎成為懷有抱負的存在主義者的必訪之處. 服裝與這座城市有關的迷人人物, 作家, 藝術家, 音樂家以及電影明星連繫在一起: 像是茱麗葉.葛蕾柯 (Juliette Greco), 尤.蒙頓 (Yves Montand), 雅克.布雷爾 (Jacques Brel) 以及邁爾士.戴維斯 (Miles Davis) 等人. 1957 年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在和佛雷.亞斯坦 (Fred Astaire) 於背景設定於巴黎的甜姐兒 (Funny Face) 電影, 採用的就是這種裝扮, 既然赫本都這麼穿了, 其他好萊塢明星也就跟進了.

更重要的是, 法國讓人聯想到 -- 挑剔, 精緻, 非常自信 -- 使得高領衫於 1950 年代在美國贏得無形的榮譽. 在接下來第二十年, 從盧.里德 (Lou Reed) 以及瓊.迪迪恩 (Joan Didion) 到埃爾德里奇.克萊弗 (Eldridge Cleaver) 和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 每個人都穿. 1965 到 1966 巴布.狄倫 (Bob Dylan) 所謂的 "電器時代 (Electric Period)" 還很少看人穿. 就在一年,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採用黑色高領衫作為他外觀指標, 配著有陰影並且鬆軟的假髮. 這可以說是藝術史裡面最有效果的形象改變; 他的服裝形象還包括學院風西裝和領帶.

然而, 時尚, 總是會被模仿嘲笑, 然後, 人氣就開始下滑. 1970 年代, 高領衫出現鮮豔明亮的顏色, 沒有之前有酷炫的形象 -- 例如今年電影 "從前, 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Leonardo DiCaprio) 片中的穿著 -- 而且, 在之後的幾年, 標準的黑色成為可笑自負的象徵. 1997 年電影 "007 明日帝國 (Tomorrow Never Dies)" 強那森.布萊斯 (Jonathan Pryce) 飾演的腳色, 一位像梅鐸一樣的媒體大亨, 片中每個出現場景都是穿著黑色高領衫; 顯露出他的傲慢, 狂妄自大以及過份高估了他的智慧能力. 想必, 伊莉莎白.福爾摩斯不知道這些.

然而高領衫一直很有用, 很實穿, 很酷, 因此不會被丟到歷史的垃圾推裡. 可以看一下美國搖滾樂隊地下絲絨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經典黑白照片, 或是史提夫.麥昆 (Steve McQueen) 於 1968 年電影警網鐵金剛 (Bullitt), 或是安吉拉.戴維斯 (Angela Davis) 於 1969 年所穿著的激進造型. 還有許多例子可以列.

身為高領衫的擁護者, 我所喜歡的服裝圖片一直是我所知道最早的那幾張. 1898 年畫成, 當年 26 歲, 德國藝術家伯納德.潘德克 (Bernhard Pankok) 最好的自畫像, 畫他腰部以上的自己, 房間簡單只有個窗戶裝飾. 散亂的頭髮, 小鬍子顯露出無比的自信, 看起來像是年輕時期的林布蘭 (Rembrandt), 但藝術史評價因這身合身的運動黑色高領衫而有些不偏頗.

由構圖和服裝的角度來看, 潘德克對於服裝的選擇放棄當時時尚多餘的煩惱 -- 襯衫領, 夾克, 領帶 -- 讓我們去思考這幅畫的本質以及主題面貌. 早在世界其他地方開始流行之前, 就忽略流行文化的意涵, 只是簡單取衣服的實用性, 潘德克把現代主義的本質精煉成單一圖像. 他已經脫離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表現出他是個二十世紀的人物, 或許說, 他也能代表二十一世紀.

2019-10-25

這就是我們在火星上的生活 ?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moving-to-mars-london-exhibition-scn/index.html

火星上的房子會是什麼樣子 ? 在這顆紅色星球上我們會穿什麼衣服 ? 我們要如何種植食物 ? 一場新的展覽裡面, 這些問題會有精美圖片來回答, "移動到火星" 正在倫敦設計博物館展出.

這是一場把人成功送上火星的競賽, 由 NASA 帶領著公家和私人機構爭奪第一個登陸, 其中包含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的 Space X, 傑佛瑞.貝佐斯 (Jeff Bezos) 的 Blue Origin, 波音以及中國國家航天局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載人計畫預計於 2030 年左右, 其他私人機構大約也是這個時間, 雖然這個目標有可能達不到. 包括太空船的許多必要技術目前都還沒有, 不是還在開發就是還處於原型機階段. 火星任務的細節目前也還不清楚, 有些團隊計畫建造完善的火星基地, 有些團隊認為要建造軌道太空站, 充當有限次數的火星地面旅行發射平台就可以了. 但現在連談夢想都還太早, 更不用說這一切要如何實現.

設計主題集中在如何把人送上火星, 展覽展出大量目前所使用的材料, 還有更多前瞻性或是預測性的元素, 以及來至於各個領域設計師大量作品.

策展人艾莉諾.華生 (Eleanor Watson) 表示, 這個設計展是用來回答未來火星任務的問題. 她在電話訪問中表示 "像是無重力衣服需要做成甚麼樣子, 火星居住的地方會長成什麼樣子, 這個星球在一千年或是一千年後許多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中一系列時裝實驗性作品由永續設計公司 RÆBURN 所製作, 該公司認為火星上穿的衣服應該是由太空船回收材料所製作.

華生表示 "每公斤的載荷需要花上 18,000 美金, 送東西到火星上是很昂貴, 因此任何攜帶上去的物品, 都必須能重覆使用. 例如, 所有漫遊車都必須投射到地面, 都會需要用到降落傘. 東西降落之後降落傘有什麼用途 ? 好吧, 有種選擇就是拿來製作太空人的衣服,"

展覽還包含 5 個火星可能住所建築專案模組, 都是來至於 NASA 3D 列印居住所挑戰競賽, 三百萬美元的競賽要以 3D 列印出外太空探索的家. 其中一座, 來至於倫敦國際設計公司 Hassell, 搭建一座全尺寸, 可供人們進入觀看.

華生表示 "Hassell 很不錯同意製作出一比一尺寸的樣品, 一個模組直徑就有六公尺. 系統可以簡易的做空間搭配. 他們創造出一組六個模組連接再一起, 再覆蓋上防護以避免輻射. 六個模組形成環狀, 所以對每個模組來說都有個中央庭院, 雖然很小, 但有大的窗戶, 因此可以看到其他人在做什麼,"

住所外面, 一般服裝無法曾受稀薄以及無法呼吸的火星大氣. 太空人需要太空衣, 就像是 NDX-1, 最早為火星設計的其中一件, 是由北達科他大學的兩位工程師, Gary L. Harris 以及 de Leon 博士所設計. 和阿波羅登月計畫太空衣相比, 火星的衣服需要更為靈活, 因為這衣服可能要穿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而不是幾天而已.

就目前, 火星上的探險都是由機器人獨自完成, 在這個星球上面已經有四次成功的登陸, 其中只剩下好奇號仍在持續正常運行. 展覽中包含羅莎琳.富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火星探測器的複製品, 預計於 2020 年由歐洲太空總署發射並於 2021 年登陸. 這個名字來至於一位對於 DNA 有重大發現的英國科學家, 之前被稱為 ExoMars. 華生表示 "這是一座擁有輪子的實驗室, 她可以鑽進火星地表的深處, 嘗試尋找生命的跡象".

所有展出的歷史文件裡面有張世界上最早的火星地圖, 由義大利天文學家 Giovanni Schiaparelli 於 1877 年所繪製. 他在地圖裡把較暗以及較亮標示為海洋和陸地. 華生表示 "他還把一些直線稱為後來著名的火星溝渠 (canali),  之後被翻譯成運河 (channels) 而不是溝渠 (canals), 引發運河熱潮導致人們誤解火星上可能存在或是曾經存在智能生命,"

展覽互動區集中於設計模擬火星表面狀態的多感官體驗上. 充滿著氣味和聲音, 以及一條全家都可以參與, 適合各種年齡層的遊客解決自己所設計的挑戰路線, 完整任務由包含英國太空人 Tim Peake 等專家所設定.

火星一直科學家, 設計師以及夢想家所著迷的主題, 最近幾年大家對於這顆紅色星球的興趣達到高峰. 或許是所需要的技術已經成熟. 而華生認為可能是因為地球目前的情況.

華生表示 "氣候危機 -- 確實 -- 讓許多人感到恐懼, 有些人傾向認為火星是人類的逃生門, 是另一種選擇, 但這是很危險而且是很有問題的,"

"但我認為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因為所有為火星任務所開發的技術, 像是居住無廢棄物和可永續的農場, 都非常切實適合地球目前來運用."

2019-10-15

他們誕生於共產中國剛成立之初. 70 年之後, 這個國家完全不一樣了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9/29/asia/china-beijing-mao-october-1-70-intl-hnk/index.html

北京 (CNN) 當中國共產黨在 70 年之前取得政權, 馬建國的家人激動得以他的名字來慶祝新時代的來臨.

就字面是的含意, 建國是 "建立國家" 的意思.

"我認為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有些俗氣, 但在當時有許多人取這個名字" 馬對 CNN 表示說 "這和成長有關, 個人和國家一起成長."

週二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當時的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70 年.

這天標誌著中國近代史最動盪的時期之一的開始, 把中國從軟弱及貧窮改變成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週二中國公民在這七十年裡, 見證了飢荒, 政治混亂, 快速經濟成長以及空前未有的財富.

CNN 在共產黨大日子的前夕訪問了三個人 -- 商人和漫畫愛好者馬建國, 農民吳世英, 以及前國企員工肖建文. 他們都是 1949 年出生.

這三個人都經歷過相同事件, 受到相同政治決策的影響. 儘管他們有共同的經驗, 但他們對於過去的看法卻是截然不同 -- 特別是對於備受爭議的該國創始人毛澤東主席.

"毛澤東的時代是偉大的時代" 農民吳世英表示 "雖然毛的晚年對中國造成一些混亂, 但他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另一方面馬建國表示, 想到毛澤東只會想到大飢荒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混亂.


紅色黎明

當毛澤東在 1949 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 中國人民剛歷盡風霜苦痛. 1927 年國民黨和共產黨開始內戰, 這個國家超過二十年一直處於動亂, 1937 年日本入侵中國.

因此人民極希望能和平與安定. 但剛取得政權的共產黨所發起的新運動, 幾乎馬上造成更多流血事件發生. 共產黨進行土地改革把土地還給貧困農民, 估計全國有兩百萬的 "地主" 被處決.

但對肖建文來說, 中國人民共和國初期的記憶幾乎是田園般的詩篇.

肖建文的家位於中國首都東城區, 距離天安門只有數個街區. 他的家庭是相對富裕, 因此被共產黨貼上 "小資產階級".

他在北京胡同大約有 14 個家庭的大院裡長大, 幾世紀來傳統胡同一直是市中心的一部分.

他回憶起乒乓球和中國象棋漫長下午 "我們就像是個大家庭. 門一直是開著, 不需要邀請就可進入. 小孩子玩在一起就像是兄弟姊妹".

肖建文甚至還記得早期幾次十一閱兵,  2019 年除了幾場小型群眾慶祝活動之外, 北京禁止舉辦其他任何活動.

他表示 "當時遊行隊伍從我們胡同往長安大街. 我記得那個場面很大, 人們看著我摸著我頭讓我感覺很開心."

馬建國住在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在首都的另一個方向. 他是少數民族回族的一員, 在城市西南方多種族社區牛街長大.

馬建國成長時沒有雙親 -- 他父親死於肺結核而他母親捨下他再嫁. 但這位商人依然知道在童年尋找快樂.

他說 "我的雙親不在使得我變得比較調皮, 而且過去學校沒那麼嚴格作業也比較少. 一群來至胡同的小孩一起上學, 下課一起玩彈珠,"

但上面國家, 共產黨正進行一項新計畫, 將讓該國陷入該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飢荒之一, 同時改變他們的一生.


黑暗的時代

1950 年代後期, 毛澤東開始制定計畫, 要從根本改變他的新政權, 希望能夠快速趕上世界上的工業國家. 這一系列激進的政策被稱之為大躍進.

1957 年對蘇聯的領導談話, 毛澤東認為在 15 年之內 "我們可能會趕上或是超越英國."

但最後結果是毀滅的. 中國陷入大飢荒, 最後估計有數千萬中國人死亡.

1958 年, 中國政府試圖透過取消私人農場並建立龐大的集體農場, 來快速推動該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

但事實正好相反, 劇烈及快速的變化使得穀物產量暴跌.

當時還住在牛街的馬建國和他的鄰居, 他記得每天學校下課後都要去找食物.

他說 "我們到農田去採可食用的野菜, 那裡有各種可食用的野菜 ... 那段時間生活很辛苦, 因為我們年輕所以沒感覺,"

即使是比較富裕的家庭也不能倖免. 在首都的心臟地區, 肖建文看著他的兩位祖父母過世 -- 他們的死亡應該是和飢荒有關.

他以前有辦法過得比較舒服的家庭是依靠豆渣維生, 豆渣通常是用來養豬的, 他記得他的衣服越來越舊越來越破.

"我們在附近的大食堂吃飯. 在這三年期間, 糧食不足, 更不說有肉."

"(政府) 告訴人民飢荒是由於蘇聯的債務, 以及自然災害. 所以人民接受了並決定和國家一起度過這個難關."

吳世英成長在貧窮的農村, 接近湖北省十堰市. 他家八代都是農民, 親眼目睹感受到大躍進的影響.

他表示他還記得飢荒時期, 他的村莊裡面大家會分享食譜, 食譜大都使用葉子和新芽來替代主食. 該國某些區域, 人們會吃草和樹皮而活命.

他表示 "中國共產黨不想讓人挨餓. 但還是有很多人餓死."

工業以及農業的政策最後被停止, 毛澤東慢慢失去對共產黨領導人的控制能力. 由於害怕失去控制權, 毛澤東很快展開他當時最激進的政策之一 -- 文化大革命.


人格崇拜

透過對他以及他的思想建立出狂熱的個人崇拜, 毛澤東繼續抓著政權. 但結果就是把國家陷入混亂, 年輕的毛澤東崇拜者, 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紅衛兵, 領導人的私心撕裂了中國.

文化大革命 1966 年開始, 當時三人都只有 17 歲. 吳世英表示他很高興能加入紅衛兵, 因為他相信他們是在為國家人民提供愛國服務.

當時在北京的肖建文, 他表示剛開始他有參與這項活動, 由於參加集會和繪製海報, 慢慢的他發現舊的東西在群眾運動中被破壞了.

他甚至發現他父親每天被審問, 錯誤的被指控為日本翻譯. 他表示 "文化大革命之後所有東西都改變了, 變得混亂起來,"

馬建國則用心保護他珍貴的 "連環圖畫" 漫畫書不要讓紅衛兵發現. 紅衛兵部分任務就是要破壞 "四舊", 基本上就是共產黨取得勝利之前的一切, 而馬建國的漫畫書就屬於這類.

他表示 "文化大革命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書籍的破壞."

馬建國因為擔心家人受到連累, 最後交出數百本目前極有價值的漫畫書去銷毀. 然而, 他還是在他床底下用塑膠袋藏著他最珍貴的收藏, 儘管他知道這些東西被發現之後還是會被燒毀或撕裂, 而且他也會被處罰.

毛澤東 1976 年去世同時文化大革命結束. 正因為這如此具有破壞性和分裂性, 成為毛澤東統治下極少有爭議的點, 這些被正式標記為他所犯的錯誤.

雖然經歷了那些年恐怖的日子, 吳世英認為還是有些好的地方. "確實需要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用來培養下一代的領導人,"

"這個運動培養和教育了習近平主席."


富有以及快樂

毛澤東死後經過短暫的權力鬥爭, 最後鄧小平於 1978 年成為至高無上的領導人. 他的願景是希望中國接受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為題, 擁抱市場改革和資本主義.

得力於鄧小平的改革, 中國快速的從文化大革命的傷痕中爬起來, 在四十年之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馬建國善於利用變化. 他意識到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如此費心保存下來的漫畫書, 在毛澤東死後實際上非常具有價值, 他開始出售這些漫畫.

他現在是位白手起家的商人, 在北京市中心擁有一家成功的漫畫書店. 馬建國表示中國所有領導人中, 他認為鄧小平是 "最有智慧而且是最偉大的一個."

他表示 "毛澤東時代經歷了大飢荒以及文化大革命, 我們家族成員的生活沒有一個人有改善. 鄧小平讓每個人的潛力釋放出來,"

他們三個都記得中國開始發生劇烈變化的驚訝. 剛開始只是小改變, 像是允許農民保留出售多出來的農產品, 但後來卻發展成摩天大樓, 股票市場以及空前未有的財富.

肖建文目前住在北京一間新公寓裡面, 他看到他周圍的生活在快速改變, 突然間大家都可以買得起一些之前被視為奢侈品的東西.

1990 年生活開始好起來的時候, 大家買的是幾種主要的家電產品 -- 冰箱, 彩色電視, 洗衣機以及空調. 這些都有了之後, 生活開始變得現代化. 之後人們走向另一個層次 -- 購買公寓和汽車. 我也買了公寓和汽車. 然後, 生活真的變得更好了.

對肖建文來說, 最高興的是可以加重新開始的 "高考" 大學入學考試, 由於文化大革命使得他無法接受教育.

雖然 "高考" 現在是個令人畏懼的考試, 每年讓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感到恐懼, 但對肖建文來說這是個重生的機會.

他表示 "誰不想改變命運 ? 我們大家都知道, 上大學將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雖然他已經 30 歲了, 肖建文通過考試並且從北京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位. 他在國營國家海洋石油集團找到一份薪水還不錯的工作, 工作到退休.

他們三個人都有著出生於中國後毛澤東時代的小孩, 並且都說他們小孩所關注的事務和同年齡小孩很不一樣. 肖建文表示 "他是個薪水階級月光族. 重要的是要活在當下,"

回顧過去, 肖建文的同學和朋友對於毛澤東在中國的評價有許多差異, 就像這個國家其他地方一樣.

他表示毛澤東犯了錯誤 -- 但這位中國前領導人對中國的貢獻遠遠超出他的缺失. 肖建文表示 "毛澤東的豐功偉業並不是一句話可以說得完,"


光明未來 ?

吳世英現在在湖北省他的農場過著簡樸的生活, 他已經離開農田很久了. 他的兒子以及孫子生活在城市裡面, 盡可能會抽空去看他.

經歷 70 年的變革生活並未搖動對毛澤東或共產黨的信仰. 他熱烈談著席主席和他的政府, 以及他們在全國各地的工作.

他表示 "我們家族在我之前八代都是文盲, 我是第一個能讀會寫的人,"

拜中國經濟的成長, 吳世英現在可以出國旅行, 擁抱他所熱愛的業餘天文.

他表示 "許多人的一生都無法看到過日全蝕, 但我在黃金圈看過 9 次, 所以我是個快樂的人,"

馬建國無法退休, 他的漫畫店生意太好了. 與其 "建國", 他更關心的是為下一代保存中國傳統文化, 特別是 "連環圖畫".

他表示 "我家有許多 '連環圖畫', 但我的孩子成長於日本和韓國的卡通, 而且深深受其影響,"

過去 70 年的教訓造成他沉重的心理負擔, 他不願意討論當前的政治, 只希望習近平持續致力於保存中國傳統文化. 他表示 "我認為一個國家存在取決於他的文化,"

在他家被稱為 "小資產階級" 之後數十年, 肖建文再度在北京過著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國營企業退休之後, 現在把時間花在小孩子身上.

在許多方面來說, 他們的家族都一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裡發展.

肖建文現在舒適的在北京生活, 他的小孩未來也得到保障, 也沒有任何理由抱怨共產黨和他的領導人. 實際上對於肖建文來說, 任何往基於選舉的政治體制移動都可能導致團結崩潰和國家分裂.

肖建文表示 "突然間出現一百個政黨, 一千個政黨, 人們會把選票投給錢給得最多的那一個,"

"中國如果真的實行民主, 將會陷入混亂之中."

2019-09-30

電腦怪咖和生物極客需要擔心什麼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9/12/opinions/digital-nerds-bio-geeks-worry-about-opinion-schneier-rudenko/index.html

所有生命都是基於生物體內基因組 (完整的 DNA 序列) 中的基因 (基因和其控制序列) 協同作用.

基因或是基因組是根基於代碼 -- 就像是電腦的數位語言. 但不是 0 與 1, 而是 DNA 的 4 個字母 -- A, C , T, G -- 編碼成所有生命. (生命是混亂, 實際上有許多以及各種極端情況, 但我們現在先忽略這些) 如果你擁有這些生物編碼序列, 理論上, 你就可以重新創造. 如果可以編寫新的工作編碼, 就可以修改現有生物或創造新品種.

聽起來有點像是編輯軟體, 是的. 合成生物學看起來就像是電腦技術, 後者會有的風險前者也會有. 電腦程式就是電腦程式, 因為要處理的分子 -- 有時候是實際的生命體 -- 風險就會大得許多.

想像一下, 一個生物工程師嘗試要增加血液細胞中維持正常功能的基因表達式. 即使照目前的標準來說, 都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操作, 但要得到正確的結果幾乎還要經歷多次的嘗試. 如果是電腦程式, 這類嘗試唯一的危害就是造成電腦系統崩潰. 但對於生物系統來說, 這就有可能是增加多種類型白血病的患病機會, 或是移掉對病患的免系系統重要細胞.

我們知道 DNA 的機制已經超過 60 年. 現代生物技術的領域起源於 1972 年保羅.伯格 (Paul Berg) 把一個病毒基因加入另一個, 產生出第一個 "重組" 病毒. 合成生物學開始於 2000 年初期, 當時生物學家以工程師思維設計出複雜的基因迴路, 而不是移動單一基因.

2010 年 克萊格.凡特 (Craig Venter) 和他的同事重新創造一個簡單細菌的基因. 最近, 英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創造一個新的, 更為簡化的大腸桿菌的版本. 這兩種情況, 都是研究人員創造出可以被視為全新的生命型態.

這種新的生物技術, 未來只會越來越強大. 目前可以使用像是編寫電腦程式相同方式來編寫 DNA 編碼. 而且可以使用 DNA 合成器或是向商業供應商訂購 DNA, 然後使用像是 CRISPR 的精密編輯工具修改病毒, 小麥或是人類的現有生物, 再讓他運行.

未來, 或許會建構出一個完整複雜的生物, 像是狗或是貓, 或是讓已經滅絕的猛瑪象重現 (正在進行中). 目前, 生物技術公司正在開發新的基因療法, 國際商業組織正討論改變人類基因的可能性和道德規範, 這些改變將會影響到下一代.

在生物科學社群裡, 正激烈進行著 "網路生物安全 (cyberbiosecurity)" 的對話, 這是一個公認為有爭議的術語, 存在於生物系統和資訊系統裡, 意思是一個系統的漏洞會影響到另一個. 這可能包含 DNA 資料庫的安全, 這些資訊傳送的保真度, 以及對特定 DNA 序列可能會編碼出目前無治愈方法的新型病原體.

這些風險不只學術團體在討論 -- 美國國家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美國國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ies of Engineering), 美國國家醫學院 (National Academies of Medicine) 最少發表過 6 篇關於生物安全風險以及如何主動對應的報告 -- 而且已經成為媒體主流 : 基因編輯是網飛 (Netflix) 指定倖存者 (Designated Surivor) 第 3 季的主要情節元素.

我們會擔心並不奇怪. 隨著合成生物學 "編碼" 的複雜程度達到如同傳統電腦程式開發, 電腦系統會的發生風險也會在生物系統上發生. 不同的地方在於生物系統比起電腦系統會有有更大, 更持久的破壞性.

程式開發人員透過反複試驗來編寫軟體. 因為電腦系統是如此複雜而且沒有軟體開發實際理論, 開發人員只能反覆測試程式直到可以正常工作, 這麼說是有道理的, 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錯誤而且重試的成本非常低. 甚至有個關於這個的笑話: 程式開發人員經由把一部車放置於相同狀態的情況下, 來看是否會發生實際意外的相同結果來診斷車禍.

即使是已經完成的程式還是會有問題. 由於現代軟體系統過於複雜, "正常工作" 並不表示完全沒問題. 現代軟體充滿著缺陷 -- 成千上萬的漏洞 -- 有時影響到效能有時影響到安全. 這也就是為何你所使用的任何軟體都需要定期更新; 即使在軟體發布之後, 開發人員還是要持續修復缺陷.

生物工程基本上大致相同: 編寫生物代碼也會有相同的可靠度問題. 不幸的是, 程式軟體解決方式先製造出許多錯誤然後一一修復, 這在生物學領域是不行的.

在自然界, 這種反複試驗的過程是由 "適者生存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來處理, 通常需要歷經好幾個世代緩慢過程. 但人為產生代碼就沒有這類校正機制. 無意或是有意的釋放出這種新代碼 "程式" 或許會讓病原體擴大宿主範圍 (像是豬流感傳染給人), 或是產生會破壞生態平衡的生物體.

雖然研究人員一直嘗試想要開發出一種方法, 但到目前為止還是無法像是軟體系統一樣, 釋放到野外之後也能 "修補". 也無法 "修補" 會入侵人類 (或是動物還是農作物) 的病原體. 嚴格的生物管制措施會有幫助, 但沒有任何管制措施是可以零風險.

當小型專家團體所收集的知識, 無法進入主流體系提供更大的貢獻, 只能在體系邊緣接觸交集, 常常會發生惡作劇和破壞.

生物學家, 安全機構以及政府專家已經有個好的開始. 但努力經常是生物和數位各自領域往孤立的方向前進, 或是完全在軍方掌控下進行, 只有少數調查員可以交換訊息.

我們需要這兩個學科更多機會的整合. 我們需要分享已經分類或是未分類的訊息和經驗. 我們在數位以及生物團體中已經各自擁有可辨識和減輕生物風險和開發佈署安全軟體系統的工具.

如果沒有財務支援這樣的機會將不會發生. 讓我們尋找那些資源, 公共, 私人, 慈善, 或是各種型態的組合. 讓這些資源使得電腦極客和生物學專家 -- 以及倫理學家和政策制定者 -- 來分享經驗, 顧慮, 以提出這些問題創造性, 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而不僅僅只是修補.

這些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不要讓孤立的思維或資金成為阻擋兩者溝通的障礙. 以及不要讓任何型態的技術妨礙了公共利益.

2019-09-08

為何機器人很快就可以採摘軟的水果或是沙拉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9/04/business/robot-farmers/index.html

倫敦 (CNN Business) 採摘草莓或沙拉一定要很小心. 雖然像麥子馬鈴薯等作物已經機器採收數十年, 許多水果和蔬菜還是無法使用機器採收. 因為太容易損傷, 或是機器很難對作物定位.

但最近, 機器學習技術發展和進步, 已經成功試驗出更靈敏及更靈巧的機器人, 使用攝影機和人工智慧來定位成熟水果的位置, 並且小心精確的採收.

由劍橋大學工程師所開發, Vegebot 是第一部可以辨識和採收結球萵苣的機器人 -- 即使對人類來說也是最困難的作物也能自動化, 這會給農民帶來希望.

首先, 一個攝影機掃描萵苣, 這個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已經經過超過一千張萵苣照片的訓練, 然後決定是否成熟可採收. 然後第二個攝影機引導採收籠來到作物的上方而不會壓到作物. 感測器確認到正確位置, 壓縮空氣以極大的力量驅動刀片切過莖, 把作物完美切割下來.

成功率很高, 根據七月所發表的研究顯示, 91% 的作物被精確辨識. 但機器採收速度還是比人慢, 平均要 31 秒才能採收一顆萵苣. 研究人員表示, 只要使用比較輕的材質材料, 速度可以輕易的提升上來.

如果機器要被使用於商業上, 就需要做類似的調整. Simon Birrell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 他對 CNN Business 表示 "我們的目的是要證明可以做得到, 而我們做到了". 他表示 "現在要看誰要接棒繼續往前跑".


越來越多嘴要被餵食, 但越來越少人力勞工

目前 77 億人的世界人口, 預估到 2050 年會來到 97 億 -- 這意味著每年要多出八千萬人的食物供給 -- 農業面臨著日益增加的食物生產需求.

而且氣候變遷帶來額外的壓力, 像是極端氣候, 農業用地萎縮以及自然資源枯竭, 使得對創新和效率的需求更加迫切.

這些都是農業要發展機器人技術的原因之一. 根據市場情報公司 BIS Research 的報告, 農業用無人機和機器人的全球市場, 預估將從 2018 年的 25 億美元來到 2028 年的 230 億美元.

BIS Research 首席分析師 Rakhi Tanwar 對 CNN Business 表示 "農業用機器人將會比傳統農用機械, 有更高運作速度並且更精確, 這會讓生產速度有明顯的提升,"

除此之外, 種植者也長期面臨著勞力短缺.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 全球農業就業人口的比例已經從 1991 年的 43% 下降到 2018 年的 28%.

Tanwar 表示, 部分原因是年輕人對這個行業缺乏興趣. 她表示 "發展在農用機器人, 可以大大紓解種植者因為勞力短缺導致的經濟損失,"

機器人可以日夜工作, 不需要停下來休息, 這在作物成熟季節特別有幫助.

普利茅斯大學 (University of Plymouth) 機器人學講師 Martin Stoelen 表示 "最主要的好處是可以連續工作", 他也是 Fieldwork Robotics 公司創辦人, 這家公司正和英國主要莓果種植者之一的 Hall Hunter 合作開發覆盆子採收機器.

他們的機器人, 預估明年可以投入生產, 農忙期間一周將運作七天, 每天運作超過 20 個小時, Stoelen 認為 "用人力來採收很明顯是做不到".


永續的農業和食物浪費

農用機器人更有辦法實踐永續農業發展. Tanwar 表示, 機器人可以讓種植者使用較少的水, 更少的燃油, 以及農藥, 減少不需要的浪費.

就目前, 農場通常只採收一次, 任何採收時尚未成熟的水果或蔬菜都會放著腐爛. 然而, 機器人可以被訓練只採收成熟的蔬菜, 日夜不停的工作, 在同一個地方來回好幾次, 等到成熟之後再採摘.

Birrell 表示, 這是機器採收最重要的影響. "目前, 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食物在農田上腐爛, 因為人類開始收成時通常有些作物尚未完全成熟".

一個成功的例子, 比利時的新創公司 Octinion 所開發草莓採摘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 - 今年推出已經被運用於英國以及荷蘭的種植者 - 機器人被安裝於自動導引車上, 專門採摘桌面種植生產的草莓.

機器人使用 3D 影像來辨識成熟的莓果, 一對塑膠鉗輕輕夾住, 然後 -- 就像人類 -- 旋轉 90 度讓莓果從莖上脫落, 然後小心放入小簍中.

Octinion 創辦人以及首席執行長 Tom Coen 表示 "機器人在市場上可能會由供應導向轉變成需求導向". 他補充說明, "機器人有助於減少食物浪費和提高價格".


嚴苛的條件 

農業機器人主要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適應全天候的氣候狀況. 農業用機械通常是沉重, 因此可以承受雨, 雪, 泥巴, 灰塵和高熱.

"建造農用機器人和建造工廠用的有非常大的差別" Birrell 表示. "直到機器人出現在農田上, 你才會察覺機器人需要被設計成很耐用 -- 會被拍打會被撞擊, 需要越過崎嶇的地面, 有雨, 有灰塵, 還有閃電."

加州 Abundant 機器人公司已經製造出可以承受農場各種條件的蘋果採收機器人. 機器人由類似拖拉機平台上安裝著蘋果採收吸管所構成, 自己會在果園裡行走, 使用電腦識別系統來辨識成熟的水果.

Abundant 公司首席執行長 Dan Steere 表示, 這意味著果園作物採收自動化的開始. "這幾世紀以來, 自動化穩定的提高農業的生產力" 他表示 "直到目前 [我們] 還是錯失掉許多好處".

2019-09-01

為何美國會在廣島投下原子彈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8/06/us/hiroshima-anniversary-explainer-trnd/index.html

(CNN) - 74 年前, 美國第一次使用兩顆原子彈, 其中第一顆投在日本城市廣島, 當場造成超過 70,000 人的死亡.

三天之後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 造成超過 40,000 個人死亡.

至今美國還是唯一在戰爭中使用過原子彈的國家.

核子武器使得二次大戰結束, 並在世界歷史寫下毀滅的章節. 底下說明這次核爆有那些是我們必須知道的, 以及廣島如何紀念這些死去的亡靈.


廣島在哪裡

該市為廣島縣的首府, 位於本州島的西南地區.


和平紀念公園

廣島和平公園位於被原爆摧毀的最繁忙商業區裡, 紀念碑刻著數萬名在爆炸喪生的往生者.

最近剛翻修過的和平紀念館位和擁有指標性的 "原爆圓頂 A-Bomb Dome" 隔著元安川, 遺址的前身是廣島縣產業獎勵館 (Hiroshima Prefectural Industrial Promotion Hall).

原爆圓頂館在 1996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該組織認為這座建築 "人類創造最鮮明最具破壞力量的象徵; 同時表達世界和平以及終極消除所有核武的希望".

2016 年五月,  歐巴馬成為第一位拜訪廣島的美國總統. 他呼籲 "沒有核武的世界".

他在第一次原爆現場演說 "一道閃光一道火焰摧毀了一座城市, 也顯示人類擁有自我毀滅的方法,"


人口

根據日本戶口普查, 一百一十七萬人.


1945 年人口

根據能源部門以及廣島市網站資料, 大約是 300,000 - 420,000 人.


核爆

當時總統哈瑞.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核准攻擊廣島. 由 B-29 艾諾拉.蓋號 (Enola Gay) 轟炸機執行, 在 1945 年 8 月 6 號投下代號為 "小男孩 (Little Boy)" 的原子彈.


為何美國要如此做 ?

納粹德國在 1945 年 5 月投降之後, 在曼哈頓計畫工作的科學家於當年 7 月成功測試了一顆原子彈.

杜魯門組成了一個顧問委員會, 由戰爭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Henry Stimson) 擔任主席, 評估是否要在日本使用原子彈.

密蘇里州獨立城 哈里.杜魯門圖書館監督檔案員 Sam Rushay 對 CNN 表示 "當時在委員會委員之間的共識傾向於不使用核武. 史汀生則堅決要使用".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查爾斯.邁爾 (Charles Maier) 表示, 當時杜魯門雖然可能採用另一項決定, "但很難向大眾說明為何已經擁有這種武器, 卻是選擇延長戰爭時間".

他對 CNN 表示 "這種武器似乎提供了神奇的解決方案, 可以避免很多痛苦,"

教授二次大戰歷史的邁爾表示, 當時日本還沒有準備無條件投降, 而且擔心僅是展現武器威力並不會達成效果. 根據 Rushay 的說法, 武器威力展示可以選擇一個無人居住但可以觀察的區域, 來迫使日本投降, 這個提案頗受科學家團體以及戰爭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 (John McCloy) 的認同.

他補充說明, 杜魯門和他的軍事顧問擔心對日本的 "登陸代價非常高".

"儘管日本空軍和海軍受到很大的損傷, 但最近在硫磺島以及沖繩島的戰鬥經驗, 美國以及日本雙方都受到極大的傷亡" Rushay 表示 "美國軍事計畫人員普遍相信, 日本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邁爾表示, "自殺式攻擊現在很普遍聽到, [但] 在當時, 日本使用神風特攻隊攻擊, 讓美國決策階層造成極大心理衝擊, 他們預估日本會動員整個國家來保衛他們的本土島嶼."

他補充說明, "美國軍方不願意說, 如果沒有原子彈的幫忙, 他們也能贏得戰爭,"

邁爾表示, 一些歷史學家推測蘇聯對日宣戰, 也可能促成使用核武來快速結束戰爭.

Rushay 表示, 廣島是四個潛在目標城市之一, 杜魯門讓軍方自己決定要攻擊哪個城市. 廣島是因為軍事上的重要性被選進來. 幾天之後長崎也受到攻擊.

至今美國仍是唯一使用過核子武器的國家.


結果 ?

最少有 70,000 人在爆炸時當場死亡, 大約有超過 70,000 人死於輻射照射. 根據能源部的曼哈頓計畫歷史 "因為癌症以及其它長期影響效果, 5 年內的總死亡人數或許超過 200,000 人,"

1945 年 8 月 9 日, 美國在長崎投下另外一顆原子彈, 造成超過 80,000 人死亡. 日本在 8 月 14 日同意接受無條件投降.


批評 ?

核爆造成絕對的破壞, 使得許多人批評這項決定.

前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 在他 1963 年的回憶錄 "變革的使命" 中批評使用原子彈, 他表示不需逼迫日本投降.

邁爾表示, 轟炸廣島和長崎 "確實讓日本天皇介入處於分裂的軍方以及提議投降". 但他補充表示, 日本可能願意以保持天皇制作為結束戰爭的條件.

1958 年, 廣島市議會通過一項決議, 譴責杜魯門拒絕對於使用原子彈表達悔意, 並且持續主張在緊急狀況下使用. 這項決議表示, 該市居民 "考量他們崇高職責為世界和平的基石,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被允許重覆使用核子武器的錯誤."

該決議認為前總統的聲明是 "對於廣島人民以及受害者嚴重的汙辱".


核武辯論

杜魯門經由寫信給市議會主席來回應議會決議, 他表示 "你們城市居民的感覺很容易被了解, 我並不會因為這個決議而感到被冒犯."

然而, 杜魯門強調這個決策必須考量到美國在珍珠港如何被日本 "在背後襲擊", 以及這項使用兩顆原子彈的決策, 避免了盟軍登陸日本本土, 因而挽救了 250,000 盟軍軍隊和 250,000 位日本人的生命.

杜魯門總結, "作為決定以及執行投下炸彈的決策者, 我認為廣島和長崎的犧牲, 對於日本和盟軍雙方的利益是緊急和必要的."


美國人和日本人感覺如何 ?

2015 年尤皮研究中心調查發現, 只有 14% 的日本人認為使用核武是合理的, 有 79% 持反對意見. 1945 年原爆之後蓋洛普立即進行民調發現, 有 85% 的美國人贊成杜魯門的決定. 但去年尤皮研究中心調查發現, 同意對日本使用核武的美國人已經下降到 56%.

2019-08-19

全球網際網路依賴海底電纜的幫助. 但它們很脆弱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7/25/asia/internet-undersea-cables-intl-hnk/index.html

香港 (CNN) - 1858 7 月 29 日, 兩艘蒸氣動力戰艦在大西洋中央相遇. 戰艦後面各自連接著 4,000 英里 (2,500 公里) 長, 直徑 1.5 公分 (0.6 英吋) 的電纜, 第一次把歐洲以及北美洲的電報系統連接起來.

兩周之後,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發了一封祝賀訊息給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 接著紐約舉行街頭遊行, 一艘協助電纜鋪設的戰艦複製品陳列於市政廳, 而慶祝煙火在天空中閃亮著.

電纜的啟用, 維多利亞女王認為這將近二十年的努力成果是兩國 "偉大的國際成就 (great international work)", 布坎南讚賞認為 "勝利且光榮, 比起征服者在戰場的成果, 這對人類更有幫助."

這段訊息花了 17 個小時才送達, 一個字母的摩斯碼需要兩分又五秒鐘, 電纜運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由於各種技術問題就無法使用, 但全球通訊革命已經開始.

到了 1866 年, 新的電纜每分鐘可以傳送 6 到 8 個字, 在那個世紀末已經超過 40 個字. 1956 年, 第一條海底電話線路 Transatlanric No. 1 (TAT-1) 鋪設完成, 到了 1988 年 TAT-8 每秒可以傳送 280 M -- 大約是美國家用網際網路用量的 15 倍 -- 這時已經使用光纖, 用光的極高速度傳送資料.

2018 年, Marea 電纜在西班牙畢爾巴鄂 (Bilbao, Spain) 和美國維吉尼亞州運作, 傳送速度高達每秒 160T -- 超過一般家庭平均網際網路使用輛 1 千 6 百萬倍.

目前, 全世界有 380 條海底電纜在運作, 跨越的長度超過一百二十萬公里 (475,645 英里).

海底電纜是驅動現代網際網路的隱形力量, 最近幾年由網路巨頭像是臉書, 谷歌, 微軟以及亞馬遜所資助. 載運著幾乎是所有我們所有通訊以及 -- 無線網路和智慧型手機 -- 但我們幾乎無法察覺他的存在.

隨著網際網路變成更行動化和無線化, 在橫跨在海底電纜裡的資料傳送量也指數的增加.

Seacom 的首席執行長拜倫.克拉特巴克 (Byron Clatterbuck) 表示 "大部人絕對會感到驚訝" 網際網路仍然依賴電纜的程度. 這是一家跨國電信公司, 負責鋪設海底電纜把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連在一起.

"人們到處走動總是找著無線網路" 他表示 "他們沒有想到這點, 他們也不清楚這類大規模電纜網路的工作情況."

"他們只有在電纜被切斷時才會發現".


網路中斷

2012 年颶風珊迪襲擊美國東岸, 估計造成了 710 億美元的損失, 以及切斷幾條連接北美和歐洲主要交易的海底電纜.

微軟雲端基礎建設以及營運部門的全球網路戰略總監法蘭克.雷伊 (Frank Rey)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這是一次嚴重的破壞".

"整個北美和歐洲的網路被隔離了好幾個小時. 對我們而言, 這次暴風顯示跨大西洋電纜的潛在危機, 因為電纜都位於紐約和新澤西."

所以最新的電纜, Marea, 微軟選擇把美國業務擴展至維吉尼亞的海岸, 遠離電纜群, 以便下次暴風襲擊紐約可以將干擾減至最低.

但多數電纜發生問題並不是大自然的因素. 每年大約 200 次類似問題發生, 多數是人的問題.

"三分之二的電纜問題是人類異常行為所引起, 像是漁網或拖網和船錨" 電信市場研究公司 TeleGeography 公司研究副總 Tim Stronge 表示 "第二大是自然災害, 來至於大自然 -- 有時是地震或是海底地層下滑."

2006 年台灣西南沿海發生 7.0 級地震, 跟隨著一些餘震, 有 8 條海底電纜中斷, 造成台灣, 香港, 中國, 日本, 韓國以及菲律賓網際網路中斷.

Stronge 表示, 大部分人不會察覺到這些問題發生, 因為整個產業在設計時已經可考慮到這點. 重度依賴海底電纜的公司會將資料分布於多個節點上, 如果一個點出問題, 客戶也不會跟著受影響.


海底電纜如何鋪設

Seacom 公司的 Clatterbuck 表示, 鋪設一條海底電纜需要幾年時間, 花費數百萬的資金.

首先檢視海圖尋找鋪設的最佳位置. 電纜在深海中是最安全因為那裡海床相對平坦, 不會摩擦到岩石或有其他干擾的風險.

"越深越好" Clatterbuck 表示 "當電纜鋪設在深海幾乎不會有任何問題. 電纜會落在海床上並停留在那裡."

當鋪設離岸上越來越近, 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麻煩. 深海中只有幾公分的電纜, 隨著接近陸地連接網際網路的骨幹接收站, 就要開始保護起來.

"就像是花園的水管, 裡面有著很小的小管子, 還有很細的光纖束" Clatterbuck 表示. 管子用銅包覆著, 加上直流電用來提供電源給電纜以及中繼器, 電壓有時會高達一萬伏特.

"光纖包著胺基甲酸乙酯然後包著銅, 然後再包一層胺基甲酸乙酯" 他表示 "如果我們把這樣一條電纜放在近海有很多岩石的淺海裡, 就必須加上保護以免受到破壞."

電纜在環境比較差的地方就會比花園水管來得粗, 要額外包上塑膠, 克維拉 (kevlar) 防護塗料, 以及不鏽鋼來確保不會破損.

依海岸地形不同, 電纜公司或許還要在外海建造混泥土溝渠, 保護電纜以免撞上礁石.

"在實際鋪設電纜之前, 會先派出一艘特別的船隻去了解要鋪設海底的狀況" TeleGeography 的 Stronge 表示 "他們會避開有許多水下海流的區域, 當然還有海底火山, 以及海床持續在變化的地方."

預定路線一旦確認, 以及上岸連接是安全, 龐大的電纜就會開始裝配到鋪設船隻裡面.

"想像一下一圈一圈像是花園的水管, 以及許多像是舊行李箱大小的中繼器" Clatterbuck 表示 "有時候需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把電纜全部裝載到船上."

根據微軟的說法, Marea 海底電纜長 6,600 公里 (4,000 英里), 重量超過四百六十萬公斤 (一千二十萬磅), 大約是 34 條藍鯨的重量, 這條海底電纜專案是由微軟和臉書合資.

單單就鋪設的工作就花兩年時間.


惡意破壞

停止服務是沒有任何事先兆. 2008 年二月, 整個北非和波斯灣突然斷線, 或是說網際網路慢到令人無法接受.

問題最後追查到埃及海岸附近的三條海底電纜受到破壞. 根據業主的說法, 最少有一條 -- 連接杜拜和阿曼 -- 是被一個 5,400 公斤 (6 噸) 重的廢棄船錨切斷.

但其他的問題並未得到解釋, 很有可能是受到人為的破壞. 這使得海底電纜另一項威脅浮上檯面 : 蓄意的人為攻擊.

2017 年右翼政策交流智庫一份由英國立法委員所撰寫文件寫道, 海底電纜的 "安全仍然是項挑戰".

"暴露在外的重要資料通道 (經常只有極少的保護), 單獨於深海中位置卻幾乎是公開, 網際網路現代世界依賴的動脈卻極為脆弱" 他表示 "這些漏洞被用來威脅的機率越來越高. 攻擊成功將會對英國的安全和繁榮造成嚴重打擊".

然而, 單單就英國來說有超過 50 條的海底電纜直接連接, Clatterbuck 懷疑戰爭時期要去切斷這些電纜能有多大效果, 同時指出要能同時切斷這些電纜會需要多大的協調能力和資源.

"如果你要破壞全球網路, 或是切斷特定一個地方, 就必須同時於多條電纜上進行" 他表示 "你將會面臨破壞網路上最困難的事情."

如果想要破壞陸地上的網際網路基礎建設, 最簡單的是網路或是 DDoS 攻擊, 用大量訊息淹沒關鍵網路設施讓他離線. 就算是真的發生, Clatterbuck 指出, 軍隊或是其他政府組織可會有衛星的備份系統.


潛艇監聽

竊聽海底電纜並不是件新鮮事. 冷戰期間, 美國潛艇向潛水員運送特別設計的裝備, 這些裝備安裝在鄂霍次克海蘇聯的電纜上, 用以攔截上面的通訊.

秘密監聽持續了近十年, 直到這項行動代號為 Ivy Bells 的訊息, 被前國家安全局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通信專家隆納.佩爾頓 (Ronald Pelton) 賣給蘇聯.

根據 TeleGeography 的說法, 目前有 99% 的跨國通訊使用光纖電纜, 大部分是在海底. 雖然竊聽海底電纜原本就不是件簡單的事, 要去監聽現代化的光纖會更加困難, 但也並非絕無可能.

根據 AT&T 實驗室研究人員的說法, 仔細針對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部分組件, 攻擊者是可以令一些無法監控的部分失效, 強迫人們使用他們已經控制的電纜, 目標甚至無法察覺他們的通訊已經暴露了.

最簡單的方式不是去監聽電纜, 而是連接陸地上的點. 過去英國和美國間諜組織就被指控過做過這種事, 傳言是和私營電纜公司合作.

2013 年, 衛報報導 -- 引述美國國家安全局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 舉報人愛德華.史諾登 (Edward Snowden) -- 英國間諜組織 GCHQ 曾經 "秘密進入取得乘載著全球電話和網際網路流量的電纜網路."

根據史諾登所提供的文件顯示, 2012 年 GCHQ 每天處理 6 億 "電話活動", 並且因此已經拆解超過 200 條光纖網路.

NSA 進行過一個稱為 Upstream 的類似行動, 根據史諾登所揭露的一份文件描述, 可以訪問 "在光纖內的通訊以及基礎設施流通的資料."

GCHQ 拒絕評論這篇文章. NSA 的一份聲明, 發言人表示 "不能確認也不能否認和任務相關的活動."

"我們可以這麼說, NSA 在進行外國信號情報任務是在嚴格管控下進行, 嚴格遵守美國法律並在多層次監控下進行, 關注於重要國外情報以及國家安全優先事項" 發言人補充 "特別是, 隱私和公民自由是 NSA 任務計畫和執行中最被重視的項目."

把探針或是監聽裝置沿著電纜安裝到某處, 而不會影響光纖通訊或是觸發提醒電纜業主, 會是相當困難.

"你必須使用特殊裝備可以下降到電纜深度並可以抓住電纜, 拉起來而不會損壞其它部分" Stronge 表示. 然後切開並重新接上, 這過程不能影響到光通過光纖. 你還要希望使用者在行動進行中不會察覺到有些不太一樣.

"這相當困難, 需要許多特殊設備才有辦法" 他表示, 更不用說處理包覆電纜銅的一萬伏特 "非常有機會發生觸電".

據說各國都想嘗試監聽海底電纜. 根據多方報導, 美國軍方從未證實過, 吉米卡特號潛艇擁有先進海底電纜監聽能力, 包括潛艇內部可浸水艙, 可以讓潛水員和技術人員輕易的接觸電纜.

華盛頓並不是唯一被認為執行這種行為的大國. 2015 年, 美國情報官員表示海底電纜感測器曾經發現俄羅斯潛艇靠近關鍵通信電纜, 還有一艘間諜船隻被認為裝配專門設計用來破壞電纜的小型海底航行器.

中國正在擴張其潛艇艦隊的規模, 這是習近平主席擴張軍事的一部分.

2016 年, 鷹派外交政策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的一篇文章, 作者寫道 "就像是俄羅斯輔助船隻, 包括遠端遙控或是海底自動航行載具, 都具有著可以在海床操作物體的功能, 或許攜帶著敏感通訊攔截設備, 以便可以監聽海底電纜, 或是破壞, 或是利用這些海底設備."

他們補充說明 "這種能力可以收集電纜裡傳送的敏感資料, 而且/或是, 針對安全電腦系統的攻擊."


禁用華為

當然, 如果你是自己掌控你自己的電纜, 就不用去擔心監聽的困難.

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很令人擔心 -- 華盛頓以及其盟友因監聽的恐懼而面臨極大的壓力 -- 華為已經開始要進入海底電纜的市場了.

2017 年, 澳洲阻止了華為要裝設一條 4,000 公里 (2,485 英里) 長, 由雪梨到索羅門群島的海底電纜. 之後澳洲政府坎培拉提供珊瑚海海底電纜系統 (Coral Sea Cable System) 大部分資金, 把澳洲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連接起來.

今年六月, 華為表示將出售其海底電纜子公司華為海事系統 (Huawei Marine Systems) 51% 股權. 這兩家公司都極力否認他們對於任何安全威脅的指控, 但這對於緩和對該公司強烈批評並無幫助.

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 (James Stavridis) 是退役的美國海軍上將, 曾任北約 (NATO) 最高盟軍指揮官, 他在 4 月曾經警告 "北京在建造和修復海底電纜的影響越來越大, 這些電纜幾乎可以說是在移動網際網路上的所有信息."

"沒有辦法阻止華為建造 (海底電纜), 或是讓私人機構為了現代化持續和中國企業簽約, 但只能懷疑" 斯塔夫里迪斯表示. "相反的, 美國必須利用他的網路和情報收集能力, 來收集後門以及其他安全風險強而有力的證據."

Seacom 公司 CEO Clatterbuck 對於監聽海底電纜的效果感到懷疑, 他指出每秒會有非常巨大的資料在上面傳送 就像是在龐大的乾草堆裡面要找一根針.

"如果你要監聽某一個人, 你會放一個巨大的麥克風在美國到處監聽嗎 ?"

然而, 就如同史諾登所洩漏出的證據顯示, 政府通常樂於盡可能的收集資料, 人工智慧以及其他先進技術將越來越快的過濾這些資料.

特別是在中國, 他們已經建立巨大的公民監控資料庫, 並且和大量駭客攻擊外國公司和外國政府組織有關, 因此也收集了大量數據資料.

如果你在尋找大量資料, 沒有比海底電纜更好的地方, 這裡本身就是在提供網際網路的驅動力.

2019-07-28

區塊鏈技術是否可以讓我們的採購更合乎道德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6/05/business/blockchain-traceability/index.html

英國, 倫敦 (CNN Business) - 你是否有想過你吃的食物是從何而來 ? 或是你所喝的咖啡是否有支付公平的薪資 ?

這些問題區塊鏈可以協助回答.

消費者對食物是從何而來越來越有興趣, 對包裝也是. 許多人會因這些訊息而改變採購的習慣.

區塊鏈可以協助消費者追蹤產品在複雜供應鏈中的生產情況, 提供消費者明智選擇需要的數據.

線上公共永久以及無法修改的交易紀錄. 每筆交易都有時間標籤以及向後的連結, 所以紀錄無法被修改.


建立公平供應鏈

當試圖要去解開供應鏈中的非法行為以及人權侵犯時, 區塊鏈中的可追朔性就非常寶貴.

以捕魚為例, 根據環境正義基金會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的資料, 世界上有 33% 的捕魚是屬於非法.

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在太平洋針對鮪魚推出使用區塊鏈追蹤計畫. 一月時, 該組織推出一項稱為 OpenSc 的追蹤平台.

每條釣上船的魚會貼上電子標籤, 當船在碼頭以及加工的地方會自動註冊. 這條魚在準備出售以及包裝時, 上面就會有特殊的二維條碼.

客戶就可以掃描這些條碼, 確定魚是在哪裡捕抓, 製造, 加工以及如何運輸到商店.

世界自然基金會使用這些資料關注於產業中侵犯人權的行為, 像是強迫勞動以及當代的奴隸行為. 可以了解供應鏈中的勞工以及工作環境.

"這不會馬上見效" 世界自然基金會澳洲 CEO 德默特.奧哥曼 (Dermot O'Gorman) 表示 "但這是個可以幫助消除奴隸貿易的工具".

奧哥曼表示, 世界自然基金會希望把這些做法擴展到其他商品上, 像是紙張, 牛肉, 棕櫚油以及乳製品.

他表示 "除非我們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像是漁業中的非法行為以及棕櫚油產業的侵犯人權, 否則我們無法說我們已經實現可永續發展的地球".


簡化供應鏈

複雜的供應鏈很難數位化. 挑戰來至於很難說服漁民或是農夫在源頭就使用上技術.

奧哥曼表示, 這工具有財務上的激勵. 他表示許多小型漁民對 OpenSC 有興趣, 是因為這工具可以透過消除瓶頸以及更精準預測供應和需求, 協助他們作業最佳化和減少成本.

Ramesh Gopinath 是 IBM 食物信託 (Food Trust) 的一位主管, 這是一家全球供應商零售商的網路公司, 客戶包括沃爾瑪和家樂福. 他表示區塊鏈也會對效率產生很大的影響.

他表示 "如果經由區塊鏈分享訊息, 在提供給最終端消費者新鮮度和減少浪費總量上, 會出現很明顯的好處".

Gopinath 解釋, 獲取資料可以讓供應商更精準的預估市場狀況, 以及確認原料來源 -- 最後就是縮短供應鏈.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18 年的一份報告, 採用數位供應鏈工具每年可以減少高達 1200 億美元的糧食損失和浪費.


值得信賴的供應鏈

可追溯性也意味著可以追究責任, 因為區塊鏈可以提供產品來源無法篡改的保證.

這對於一些會發生食品詐欺的產品就很重要, 像是橄欖油, 歐盟已經將其視為欺詐的主要目標.

橄欖油生產商 Bellucci 烹飪創新總監 Susan Testa 表示 "你可以取一個意大利的名字, 但瓶子裡的不一定是意大利的油".

為了向消費者和零售商證明其產品來源, Bellucci 正在部署甲骨文 (Oracle) 在他們供應鏈中開發的區塊鏈技術.

"他們想知道產品與產地的接近程度" Testa 表示 "就這樣, 他們會對品牌以及他們購買的東西會有好感".

2019-07-21

日本失去一座島導致失去一場戰爭. 這或許南海的借鏡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7/05/asia/battle-of-saipan-lessons-75-years-later-hnk-intl/index.html

香港 (CNN) -- 1944 年 7 月初, 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擊敗日本, 這場戰爭是二次大戰最血腥的戰役之一.

大約有兩萬九千名部隊, 約莫是整個東京的武力放在北馬里亞納的塞班島上, 最後都被殲滅了. 而美國方面大約死亡三千名士兵以及超過一萬名的傷者.

那是戰爭的關鍵時刻.

在塞班島戰役之後, 美國很快的拿下附近的天寧島 (Tinian) 和關島 (Guam). 在這三座島嶼上, 美國建築了可以讓 B-29 重型轟炸機起降的機場, 這種飛機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轟炸機.

幾個月後, B-29 燒掉了東京大片區域以及支持日本戰爭機器的兵工廠.

有段時間, 美國在天寧島的機場 -- 距離塞班島只有 5 英里 (9 公里 ) -- 曾經是世界最大的飛機場, 有六條跑道可容納 270 架 B-29 轟炸機.

隨著美國在這些島嶼興起的同時, 日本開始走向敗亡.

1945 年 8 月, 由天寧島起飛的 B-29 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使得日本投降.

當我們思考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 中國在這裡建飛機跑道, 塞班島戰役提供不容忽視的一堂課.


南中國海

多年以來南海一直有主權爭議 -- 基本上, 130 萬平方英里的國際或是有爭議的海域和島嶼.

中國一直在他們所宣稱擁有主權的淺灘和沙洲上建造跑道和軍事設施, 以加強在這個海域的領土主權, 而美國認為這會影響到自由航行的權力.

中國在這些之前無人居住的領域部署飛機, 這會讓中國獲得更大的攻擊範圍.

"如果中國長程轟炸機部署到這些島嶼, 這會是個問題" 澳洲葛瑞菲斯亞洲研究所 (Griffith Asia Institute) 軍事分析師彼得.雷頓 (Peter Layton) 表示 "由空中發射的巡弋飛彈將可襲擊到澳洲北方的機場和港口, 部署在這裡的任何美國空軍轟炸機以及油槽都會暴露於風險中."

雷頓表示, 這意味著像是澳洲北方達爾文附近的皇家空軍丁達爾空軍基地 (RAAF Base Tindal), 現在必須為 "複雜的威脅 (sophisticated threat)" 想些辦法.

"這是很大的改變" 他補充說明, 過去這些地方是被認為 "遠離中國襲擊範圍的安全區域".

2018 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 (RAND Corp) 一份報告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性. 建議舉行美國-澳洲聯合防空演習, 以因應中國可能採取的任何行動.

美國和澳洲軍隊定期會在達爾文訓練, 最近五月美國和澳洲皇家空軍飛行員於澳洲北領地 (Northern Territory) 進行雙邊訓練.


額外增加一千英里

前美國海軍艦長以及夏威夷太平洋大學講師卡爾.舒斯特 (Carl Schuster) 表示, 南海的飛機跑道, 將會把中國最大轟炸機 H6 的作戰距離有效的增加超過一千英里.

這些飛機可以裝載長程巡弋飛彈, 讓轟炸機遠離防空防禦系統.

舒斯特提出另一項觀點 -- 塞班島的例子不見得適用, 但再下個 75 年一定會發生. 1944 年美國在這個區域只有一個敵人 -- 日本 -- 而 2019 年, 中國正對這個區域所有國家施展影響力.

舒斯特表示 "控制了南海, 中國就可以把空軍以及海軍武力投射到西太平洋的入口, 麻六甲海峽, 巽他海峽以及龍目海峽"

他補充說明, 這意味著中國可以 "確保海上武力以及商業進出印度洋, 中國 45% 的出口和 60% 的原物料進口都必須經過這裡".

這些飛機跑道和軍事設施的影響也可以向北推進.

舒斯特表示 "控制這裡可以將中國的防禦緩衝向東南亞延伸將近 600 英里, (以及) 所有這些還能確保對於日本和台灣的影響, 因為這個水域對於這些國家的經濟相當重要".

中國表示在南海建設飛機跑道和軍事設施的目的只是防禦, 要保護他們所宣稱的領土主權.

上週, 中國在這個水域南部的南沙群島附近測試反艦飛彈, 同時於六月將殲 10 戰鬥機部署到西沙群島的永興島上.

國家支持的環球時報引述中國防空專家傅前哨 (Fu Qianshao) 的說法 "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在軍用機場部署噴射戰鬥機, 用以保護領空和領海".

舒斯特認為部署這些戰機傳達了相當多訊息.

他表示 "這 ... 表明了他們可以依照他們的希望或是期望把空中武力擴展到南海".


供應鏈

小島嶼可以幫助國家投射飛機和飛彈等軍事武力, 也可以為任何軍隊提供一些平常但非常重要的優勢 -- 就像是二次大戰塞班島提供給美國的 : 一個可以縮短供應鏈和駐紮地面軍隊的地方.

例如像是塞班島, 成為支持美國在接近日本本土附近島嶼展開行動的重要途徑, 像是在沖繩島的行動會更容易些. 在南海, 島上的設施可以讓人民解放軍船隻安全停靠, 不用回到中國本土就可以得到休息和補充.

雖然沒有人會刻意引起衝突 -- 更不用說像是二戰這種規模的 -- 但萬一有迫切的風險出現在南海, 中國所擁有的這些島嶼可以給予戰爭明顯的優勢.

就如同日本於 1944 年塞班島戰役之後節節敗退, 有些人認為目前中國在這些島嶼的建設所取得的成果, 美國和其盟邦要扭轉其優勢地位已經太晚.

雷頓表示, 他們 "允許中國主導東南亞國家協會".

"這個區域沒有一個國家 ... 可以實際去對抗這些島嶼所產生的威脅".